尽管于章一直要求自己“诚实守信、校园真诚负责”,代理但他今年已深陷好几起经济纠纷的击碎机何漩涡——大多是客户、下级代理欠钱不还,朋友金额从3000元~1万元不等,圈依涉及对象从朋友圈外围的恋危普通学弟到核心的至交好友。
于章坦言,化解虽然纠纷最终一一解决,校园但他与涉及其中的代理朋友都再无联系。
另一名就读于北京某师范类院校的击碎机何大三学生倪尔彤则在质疑声中放弃了代理工作。她原是朋友一家洗衣公司的校园代理,按照双方约定,圈依她需要推广公司微信公众号。恋危当用户关注公众号并向后台发送倪尔彤的化解工号后,将自动计入她的校园业绩,每个关注用户“价值2元钱”。
“我知道很多人都很反感这样。”当倪尔彤向微信好友群发求关注的信息后,她突然意识到,微信圈大部分朋友或只有一面之缘,或是关系普通的同学,自己其实并不愿意因为“2元钱”而“被反感”。
如今,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在需求潜力巨大的高校市场里,越来越多的商家重视利用校园代理这一成本低、效益高的销售模式。于章和倪尔彤就是众多校园代理中的缩影:商家委托校园代理代为推广、销售产品,并按照销售份额、业绩给予代理学生提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高校校园代理产品覆盖面广,涉及日用品、食品、电商、学车、旅游、教育等诸多领域。在大学这个较为稳定的熟人社会中,校园代理人主要依靠社交平台及熟人关系来提高业绩。
但是,对于校园代理学生来说,尽管这份工作可以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并取得报酬,但由于代理人及第三方客户均为大学生,且代理人资质参差不齐、法律关系模糊不清,往往会在推销过程中产生纠纷。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纠纷带来的困扰不仅是经济损失。多名受采访的校园代理学生坦言,由于推销多是依靠“朋友圈”的信任关系,因此一旦发生纠纷,自己便会陷入“朋友圈”的危机当中。
校园代理的“朋友圈”玄机何在
相对于传统销售模式,校园代理这种熟人之间的口碑营销,无形中减少了企业的广告营销费用和流通环节,这让校园代理模式在高校中蔚然成风。
但是,对于如今热衷社交的95后大学生来说,朋友圈式的营销无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成为校园代理获得业绩、提高业绩的直接有效方式,但另一方面,熟人之间的信任之剑常常悬于代理学生头上。当朋友关系利益化时,容易对大学生的关系网造成巨大冲击。
一位学生代理告诉记者,从校园代理的销售对象便可看出 “朋友圈”销售的玄机所在。这和于章的发现一致,即使他从未在推销中对客户进行区别对待,但销售对象会慢慢在无形中变得“泾渭分明”:由“地推”发展而来的校园内的点头之交以及关系较亲密的好友、同乡。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校园代理面对的两种销售对象。第一种是广撒网营销的外围“朋友圈”,这些对象只是与代理就读同一学校或者拥有同一学生身份,利用对大学生的信任建立联系;第二种则是针对式营销的核心“朋友圈”,这些客户多为关系较好的朋友,由于信任度高通常容易推销。
因此,对于大多数校园代理来说,朋友关系往往也成为商品或服务质量的背书,“朋友圈”的经营需要十分谨慎。
但在现实当中,“信任”也导致许多意想不到的纠纷出现。一位曾有2年代理经验、现已毕业的研究生举例说,由于校园代理法律关系不明确,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很难替朋友客户维权;一个校园代理往往身兼多份代理工作,有许多上线与下线,许多纠纷产生后各级代理相互推脱,导致无法解决;一些较为“粗暴简单”的刷楼等推广往往引起不满与矛盾……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冀梦琦和王瑞剑曾撰文提到,他们针对浙工大本科生所做的312份有效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3.64%的同学认为校园代理完全以营利为目的,不顾及同学利益。此外,校园代理导致纠纷的占比为43.3%。
由此可见,校园代理引发纠纷并不鲜见。而包括于章在内的多数受访学生代理均表示,纠纷往往让自己陷入“朋友圈”的信任危机,引发“朋友圈”从内到外的“震荡”。
纠纷引发外围朋友圈震荡以及核心朋友圈破裂
大多数校园代理在受访中直言,在第一种外围销售对象模式中,学弟学妹或普通的校友——这些来自朋友圈外围的普通人际交往,往往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对象。
山东科技大学学生江哲大一时,有隔壁班一位给某英语机构做校园代理的同学就向他推荐了一种信息服务:只需10元,便可在两年内每天收到一条关于四六级考试知识点的信息。
尽管刚刚进入大学的江哲还未对这位代理同学的为人有了解,但出于“就10元,权当照顾同学生意”的想法,他选择购买了这项信息服务。然而没想到的是,自己却实实在在被“坑”了一把。
原本每天应该收到的信息变得断断续续且内容质量很差,甚至很长时间收不到信息。作为代理的同学对此支支吾吾、语焉不详,无法提供有效解决方法。这“窝火”的经历让他决定不再买任何校园代理推销的产品,并逐渐疏远了向他推销产品的代理学生们。
“其实,外围朋友圈就是广撒网式的销售,几乎都是一次性买卖,给许多代理提高业绩的往往是更亲密的朋友。”在某化妆品公司负责联系校园代理的员工王娟说。
相比外围朋友圈,核心朋友圈内出现的纠纷矛盾,往往给校园代理带来更为猛烈的信任危机。
北京工商大学大三学生吴晓就在需要购买新电脑时,第一时间想到了上大学后便认识的朋友。吴晓从这位朋友处以比市场低的价格买到了一台崭新的电脑。出于信任,吴晓并没有索取发票或收据。
可电脑在顺利用了一年后,各种各样的系统问题随之出现。经过多次送修后,吴晓与出售电脑的朋友出现了矛盾——这位电脑代理朋友一味推辞,并不帮忙解决问题。在她看来,好友利用了自己的信任,拿了提成后便撒手不管。这也让吴晓再也不相信好友推销的产品,宁可去实体店或者网购。
“许多学生在购买时是出于对代理的朋友式的信任,但出了问题时,‘代理到底能否承担责任?’往往引起矛盾。”王娟接触的放弃代理工作的学生中,大多都是因为朋友圈出现危机。
在一篇题为《校园代理商业营销模式的校园实践与法律探讨》的文章中,研究者提到,在大学校园中,校园代理的代理权限是不明确的,校园代理缺乏规范的流程和法律约束,实践中代理关系并不规范,往往会使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代理人与复代理人之间法律关系不明确,会产生一些法律问题。
记者发现,现实中,校园代理常常因为其法律权限不明确而处于弱势地位,在上级公司那里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一旦出现问题,也只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
于章就曾遭遇过惨痛教训。在一次摄影大赛推广中,他通过与二级代理合作的方式一起推广,但最终公司因为收集的照片规格不符、非原创的理由拒绝支付提成尾款,金额达到25万元,其中有15万元为二级代理的。
为此,于章伤透了脑筋。面对二级代理的催款,他曾犹豫要不要自掏腰包把钱补上,但最终于章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认为,同为代理,公司没有打款,他因此也不需要支付。其次,照片确实出现问题,而这是大家应该共同承担的。
但是,拒绝自掏腰包补钱的后果便是,一起合作的好友从此分道扬镳。
校园代理的“朋友圈”危机如何化解
“我接触了解的因校园代理产生的纠纷涉及金额都不高,通常不会高于500元,且大部分纠纷都很难解决。”一位在高校做学生工作的老师表示,正是因为数额不大、法律途径解决成本高等问题,许多同学都对纠纷持着“算了”“得过且过”“大不了友尽”的态度,这也从另一面助长了一些不靠谱代理同学的威风。
冀梦琦和王瑞剑关于浙工大校园代理情况的调查结果就显示,出现纠纷后,没有索赔、嫌麻烦的学生占比43.2%,索赔了、但没有解决的学生占40.3%,索赔成功的仅占16.5%。
“纠纷背后,相对于经济损失,朋友圈关系的破裂是让代理学生们比较困惑的,但其实,这个危机的解决办法,也得从纠纷的根源去找。说到底,还是校园代理这一模式中,学生社会经验和维权意识的缺乏。”王娟说,做代理的学生往往在选择代理公司时缺乏判断意识,且有的身兼多家企业代理工作,代理关系混乱以至于自己也看不明白商家的真实情况。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师于铭建议,学生买家和从事校园代理的学生都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学生买家来说,由于索赔的成本较高,应尽量避免因为购买时疏忽大意造成的索赔纠纷。建议学生买家在购买前尽量认真阅读产品信息或向代理同学索要必要的证明材料,例如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证明、代理身份证明等。
于铭认为,如果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追究责任时,要依据校园代理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校园代理仅从事推销或促销等宣传活动,则对买方不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学生买家需要求卖方承担违约责任或要求生产厂家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校园代理从厂商购得产品后出售,赚取差价,则应该对买方承担产品质量不合格引起的违约责任。
对于从事校园代理服务的学生,于铭建议要和商家签订从事校园代理服务的协议,或留存能够证明代理服务协议内容的证据。证据以书面协议为最佳,若没有书面协议,证人证言、QQ或微信聊天记录以及通话录音都可以作为证据。
于铭建议,学生在从事以推销或促销为内容的宣传活动时,应向厂商索要“促销代表”等身份证明,用于被要求承担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导致的违约责任时的责任认定。对于从厂商购得产品出卖的学生,应在进货前严格检查产品相关信息和资料,并最好与对方先行约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的赔付方式。
此外,高校是否有义务和责任对校园代理进行监督管理、为陷入纠纷的学生维权呢?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孙荣达律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教育法来说,由于大学生是成年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后果,因此学校没有法定义务为代理学生担责。但对于高校来说,基于法定义务之上的更高要求是,可以提供一些法律方面的维权服务等。
在孙荣达看来,学校的责任和作用应该体现在纠纷发生之前,提前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校园中可以广泛进行宣传。比如要求学生慎重承担校园代理工作,采用适当的合法形式避免自己的权利遭到侵害和损失等,这种事先的预防宣传更能体现校方的作用和责任所在。
冀梦琦和王瑞剑也在题为《浅析校园代理中的法律问题》的文中建议,学校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校园代理予以规范,并且加强大学生维权意识。此外,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纠纷解决的平台,设立举报中心,通过电话举报、网络举报等途径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沟通,有效帮助纠纷的解决。
如今,在纠纷里摸爬滚打的于章为了维护好自己的朋友圈,开始为自己设立禁区和法则。每次做校园代理时,他都会认真考察产品质量,并要求建立一个认真负责、值得信任的形象,不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在这样的自律中,于章发现,代理工作的好处也慢慢显现——朋友圈里,许多不认识的陌生人,慢慢从外围走向核心,成为好朋友,“只要你靠谱,资源会慢慢变成人脉,人脉是很有可能再变成好朋友的”。
“校园代理更多是个良心活儿,这种销售需求是在校大学生需要的,但确实也因为纠纷过多出现所谓的‘危机’,我们其实也不希望看到学生经济受损,甚至因纠纷导致社交关系破裂。”王娟说,校园代理本身就是学生走入社会锻炼的过程,难免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这不仅需要自律,也需要学校、企业的规范,如果能让校园代理良性发展,这会是一种积累社会经验并获得报酬,甚至勤工俭学的好方式。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于章、倪尔彤、江哲、吴晓、王娟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诸葛亚寒 实习生 成小婉 冯超
责任编辑:苏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