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网站21日公布的就业率一份文件,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高校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而存退出机制,就业率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高校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而存(11月22日新华网)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大学的就业率扩招,传统的高校大学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严峻的而存现实挑战,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就业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包含很多错综复杂的而存因素,当然也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脱节的就业率因素,如今教育部要求建立的高校专业退出机制,看似是而存在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就业,实则不然。
专业无绝对的冷热之别,冷热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时时刻刻都存在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正所谓“风水轮回转”,可能昨天的冷门专业,就会变成明天的热门专业。如果只根据两年的低于60%的专业就给予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显然这是用短浅的眼光看待以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对学生以及高校教育的敷衍了事的不负责态度。
还有在实际操作层面中,让谁来监督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真实性?目前有些高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以及社会声誉,纷纷在就业率上掺水造假,恨不得每个专业的就业率都保持在100%左右。那些所谓的60%就业率,只会倒逼高校就业办在就业率上做手脚造假,最终成为一场欺上骗下的一场数字游戏。
从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来看,就业率高的主要集中于理工类实用性的专业,比如土木建筑、机电制造等专业,相较而言,人文类的专业就业率则比较吃紧,如果仅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就亮“红灯”的话,显然是违背高等教育的使命。早在1948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曾作“半个人的时代”的演讲,谈的是大学文理分家导致人才片面化的问题。如果只懂技术而人文精神匮乏就是“空心人”。这就告诉那些“冷门”学科不仅仅不能够剔除反而要因势利导的学习好,因为只有将人文科学与艺术音乐的文化气息引入到了学生的“精神食粮”中,才能弥补学生人文精神的空洞、道德思想的苍白,唤醒我们走出“半个时代”人,不再成为被科技掌握下的“奴隶”,而是成为通汇文理、品格健全的现代意义“完整人”。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大学精神:“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大学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狭隘的实用主义束缚下,最后沦为了职业教育。对现在对大学来说,关键是改变“重科研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学生的真本领与真技能,而不是让学生抱一个没有含量的毕业证回家。只要给学生“授之以渔”的技能,就能在社会360行中出状元,相反再热门吃香的专业,如果没有真本领,学生也只会失业。(作者:谭相彬)
责任编辑:hdwmn_c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