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倪嘉云
2009年末,驱鸟人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摄制组的走近记者,走进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安全运行保障部,昆明采访鸟击防治办公室,长水并拍摄了专题片《驱鸟行动》,国际揭秘了昆明机场防治鸟害背后的机场故事。专题片于2010年1月播出,驱鸟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走近反响。
2012年,昆明昆明机场从巫家坝机场转场至长水机场。长水经过近10年的国际辛勤努力,长水机场的机场鸟击防治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驱鸟人成绩。当年隶属于安全运行保障部的走近鸟击防治办公室目前已更名为飞行区管理部下的飞行环境保护室。
近日,昆明笔者走进昆明长水机场飞行区管理部飞行环境保护室,零距离接触“驱鸟人”,聆听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利用智慧鸟防监控大屏可实时掌握鸟情变化及无人机放飞情况
植入科技DNA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囊括了“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世界花园”等各种美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鸟类的栖息、觅食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鸟类多样性。长水机场位于云南省会昆明,是西部候鸟南北迁徙必经之地。
据了解,一只重量为500克的飞鸟与一架飞行速度为每小时370公里的飞机相撞,将产生高达3吨的冲击力,超出飞机设计标准的2倍~3倍,这就像一颗“炮弹”打在飞机上。为了让小鸟和飞机都能共享蓝天,长水机场的“驱鸟人”每天都在默默地工作着,维护着机场的空域安全。
长水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副部长张峰介绍:“现今驱鸟思路已发生了巨大转变,‘驱鸟人’更重视利用科学手段。为此,我们在2019年4月,联合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三方挂牌成立了国内首家‘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运行,中心已初具影响力,使昆明机场的鸟防工作朝着科学化、精细化和数字化之路迈进。”
发生鸟撞飞机后,“驱鸟人”往往不能在飞机上找到完整的鸟体,因此无法从形态上判断鸟种,但鸟种信息能帮助他们掌握撞击鸟种的生活习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工作,由此,“驱鸟人”想到了DNA分子鉴定技术。“全国开展鸟击残留物分子鉴定的机构一共3家,其中2家与高校合作,另一家就是我们。目前,我们已为20多座省内外机场提供鸟击残留物分子鉴定服务,成功率达90%。”张峰自豪地说道。
都说机场驱鸟有“神器”,从驱鸟假人、风动驱鸟器、拦鸟网、高空驱鸟弹,再到驱鸟剂、移动驱鸟车、激光驱鸟器、全向声波驱鸟器,都是结合鸟类视觉、听觉、嗅觉等特点研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鸟类对驱鸟设备产生了适应性,如何缓解这种适应性就成了“驱鸟人”的一大难题。“驱鸟设备效能评估是鸟防中心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评估能确定驱鸟设备有效范围,也为设备的比选、布局提供了科学参考。”提起现今的鸟防模式,张峰如数家珍。
据介绍,该中心持续推进各项应用研究:一是联合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候鸟GPS定位追踪研究预试验,准确掌握候鸟迁飞路线;二是在飞行区内开展生物药剂喷洒药效实验研究,减缓昆虫耐药性;三是建立鸟击残留物分子鉴定数据库、威胁性鸟类形态识别及活动追踪数据库,为成果应用积累数据;四是借助智慧监控大屏及数据处理技术,打造数字鸟防新时代。
开展岛击残开展鸟击残留物分子鉴定实验
长水新一代“驱鸟人”
为有效减少鸟击,确保飞行安全,长水机场不断探索改进各项鸟防措施。从2008年骑着自行车巡视到2012年引进各式各样的驱鸟设备,再到2019年建立鸟防中心,驱鸟模式一步步从单一化过渡到多元化,再迈入科学化、智能化时代。
戴薇于2012年赴暨南大学就读生态学本科专业,2016年赴韩国庆熙大学进修环境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她在广州市的一家研究院从事专利研发和平台建设工作,承接一些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0年,她正式入职长水机场,成为新一代的“驱鸟人”。“过去的我是一只候鸟,而现在的我却是一只留鸟。”戴薇风趣地告诉笔者。
戴薇作为鸟防中心的研究人员,在鸟击残留物分子鉴定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截至2021年12月,鸟防中心累计接收省内外机场送检样品达628例,经戴薇鉴定的样品就占总量的80%,在业内得到了鉴定时间短、准确性高等较好评价。在鉴定的过程中,她发现部分机场存在采集残留物不规范的问题,易导致样品发霉、DNA降解等情况出现。为尽可能减少该环节对鉴定结果的影响,她做了诸多的努力:一是利用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及云南机场集团提供的交流机会,努力传播鸟击残留物鉴定专业知识与技术,两年间参与授课6次;二是创新性地编写《机场鸟击防治研究中心鸟击残留物收集、保存及提交指南》,以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一线从业人员系统学习采集方法;三是参与《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鸟防工作指引文件汇编》鸟击残留物鉴定部分的编制工作,规范省内机场鸟击残留物鉴定工作。
鸟类形态识别是“驱鸟人”的必修课。为方便一线从业人员学习鸟类形态知识及鉴别鸟种,在前期积累大量翔实的鸟类形态原始数据基础上,戴薇自主设计、开发了威胁性鸟类形态识别数据库,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展示了昆明地区威胁性鸟类外形、体色、羽毛等关键形态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使得鸟类学习更为直观、具体。
2021年以来,戴薇也在积极推进鸟防中心平台建设。当年6月,她向民航局提交了民航重点实验室申报书,并顺利通过初审进入答辩环节。她说:“我将带着‘驱鸟人’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助力鸟防中心早日实现‘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走向全国’的愿景,向更多‘驱鸟人’传递科学防治理念,为航空安全保驾护航。”
对雷音炮进对雷音炮进行设备效能评估
科学防范鸟击之路
据介绍,云南各机场对鸟类的吸引主要表现在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上,抓住机场环境中吸引鸟类的生态因子治理,是减少机场鸟类活动频率的根本办法。
为确保生态调研的指导性及实用性,昆明机场建立了三级生态调研机制:一级是基础性调研,由“驱鸟人”独立完成。调研内容包括飞行区鸟情、虫情、草情调查,候鸟迁徙期视鸟情增加调研次数。二级是系统性调研,由生态调研专家负责实施。专家组对跑道两端、两侧各8公里区域内的鸟类群落、植物群落、昆虫类群、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小型兽类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调查。三级是专项调研,由“驱鸟人”及生态学、鸟类行为学等专家共同完成,围绕课题研究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改进驱鸟防范措施,如割草、喷洒生物杀虫剂等,真正意义上实现“调研—割草—灭虫”完整的闭环管控。
此外,由于各个机场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及鸟类的多样性,国内尚未形成规范性文件指导实际鸟防工作。长水机场为了使鸟防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便于精细化管理,依据机场相关管理规定,结合昆明机场鸟防工作实际,自主编写了《昆明机场鸟击防治工作指导手册》,从鸟防工作职责的落实、驱鸟设施设备的使用及管理、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管理等多方面对鸟防先进经验进行了浓缩、整理、规范。手册投入使用后,对科学指导现场鸟防工作的开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昆明机场以该手册为指南,实现鸟防规范化、标准化运行,切实降低鸟击航空器风险,同时对手册实行动态更新,确保手册指导实际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
据统计,2017年~2020年,昆明机场鸟击总数、意外鸟击数和责任鸟击数连续下降;2020年,昆明机场鸟击总数、意外鸟击数和责任鸟击数在全国旅客吞吐量前十位机场中均为最低。鸟防中心运行以来,为20多座省内外机场提供了鸟击残留物鉴定服务,提高了机场鸟击残留物鉴定时效及准确性;累计收集鸟类标本170例、植物标本318例、昆虫标本301例,形成直观的“草、虫、鸟”形态识别自然本底资料;已对激光驱鸟器、拦鸟网、驱鸟剂、雷音炮和探驱一体等驱鸟设备进行了设备效能评估。2021年10月,COP15大会在昆明召开期间,昆明机场正值一年一度的迁徙鸟类活动高峰,昆明机场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圆满完成大会安全保障任务。
“未来鸟防中心的发展将从多维鉴定、生态预警、设备评估、产学研成果转化、数字化运行等方面逐步推进,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及专利研发,着力打造云南航空强省梦和机场发展新优势。”张峰满怀信心地说。 (原载于《中国民航报》2022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