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扳手一双耳,筝转轴拨弦三两声,非遗访古一台台制作精良的新传崭新古筝经过精准调律,从此有了“灵魂”。筝调真心调律,律高最初并不属于制筝流程中的手李素芳一环,随着时代发展和演奏者需要,换心渐渐发展成为乐器的筝“出厂设置”。优秀的非遗访古调律师能充分开发筝的“潜能”,释放个性,新传发挥张力,筝调真心达到音质、律高音色、手李素芳音量的换心最佳平衡。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的筝质量总监、调律师李素芳有一绝活——能不借助任何仪器,仅凭非凡耳力校出“绝对音准”,精确到音分。2月19日,文旅部公示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67岁的她入选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图说:李素芳正在给古筝调律 记者 记者 王凯 摄
隔帘听音
走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朴实无华的检测间,李素芳正专心致志地调律,只见她一边微微侧耳听音,一边扭转琴轴调整弦的松紧度,哪怕一墙之隔的制弦车间里车床轰鸣,也不会影响她调律的速度和精准度。
这份“心无旁骛”是从积年累月的调试工作中磨砺出来的,随着民乐一厂的“敦煌牌”享誉全国,古筝产量也节节攀升,最忙碌时,她一天要为近百台琴调律,平均每台用时12分钟。
在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圈,李素芳的名字伴随着一段传奇——1998年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琵琶)制作大赛在京举行,来自全国的14家单位的36件作品参赛。为求公平、公正、公开,赛事有“隔帘听音”的环节,要求所有参赛琴均在幕后“发声”,评委和观众则隔着幕布来判断琴音优劣。李素芳在台下居然能一一报出琴的出处,地域、厂家、品牌,分毫不差。有人赞叹道:“这耳朵,应该帮伊买保险。”
李素芳师承有中国“筝父”之称的徐振高,作为唯一入门女弟子,她超乎常人的听音能力,就连师父都赞赏不已。刚入师门时,师父请来专业老师试过她的耳力。随意拨一根弦,“好像高了两个音分”,再拨一根弦,“这次低了一个音分”。要知道,1个八度音程被分为12个半音,每1个半音的音程有100音分。几音分的差距接近人耳能察觉的极限,这种计量的测量通常需要依靠仪器检测。
问李素芳,这堪比“调音器”的耳朵是怎样炼成的?她哈哈大笑:“算是天赋吧,要么就是特异功能。反正我们家兄弟姐妹耳朵都很灵敏,旋律听一遍就能唱,学方言也特别快。比如阿拉师父是扬州人,伊讲扬州话口音很重,很多人听不懂,但我就能听明白。”当然,除了天赋,还有经验。一台琴的振动模式、声音传导方式或手感的区别,需长年累月磨练才能分辨。
图说:李素芳与师父徐振高调试“徐振高八十寿诞限量版”古筝
妙手“素”心
做一台古筝需经过200多道工序,时至今日,除了部分零部件是流水线上生产,绝大部分还是手工完成。匠人匠心,天时地利,不同人做出的筝或多或少会有习惯和手法上的差异,最终每台筝都是独一无二的。育人讲究因材施教,调律同样要为不同的筝点燃它独特的灵魂。
李素芳调律之所以快、狠、准,除了灵敏的耳朵和一双巧手,还有一颗能与筝“共鸣”的心。“我1975年进厂,从拜师到今朝将近50年,几乎轮转过制琴、制筝流程的每个部门。”她以刨木板起步,面板、底板的厚薄、刨花的纹路、接口的角度,每一刨都决定着一台扬琴或是古筝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共鸣箱”。每天刨几百下,即便仗着身体素质过硬,一天下来,两条手臂也像不是自己的。
正因从基本制作学起,也让她对古筝组成了然于心。每块板的作用、功能,每根弦的松紧度,每根雁柱的位置,它们的些微偏差会带来怎样的音色、音高、音量的转变,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古筝大赛现场,她为冲入决赛的年轻演奏家惋惜:“弹得真好,可这筝的声音不对啊!”她艺高人胆大,拆了弦重新装、快速调律,这样一场“大手术”非但没有损伤筝的元气,还让筝音焕然一新。年轻演奏家激动道:“李老师,你太神了。”有知名古筝传人,带着家传钢丝筝来找她,想要寻回“老底子的声音”。李素芳用业余时间琢磨两年,按原先的制式“复原”出两台,音色更胜从前。对方很感激,一台用作收藏,一台答应留在乐器厂供研究、传承。
图说:李素芳给古筝调律 记者 王凯 摄
调律工作在很多人看来单调、机械、枯燥,每天对着一台台古筝,21根弦一根根调下来,若不走心,跟流水线差不多。但李素芳甘之若饴:“琴、筝、琵琶……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灵魂的。找到它们的个性和特长,就能发现它们的美。”在她看来,大多数人都误解了调律的意义——调律,不是为了让它们千篇一律,而恰恰是为了让它们与众不同。用心、用情去体会、去感受,才能真心换“筝”心。(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