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庸怪相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先生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表白,切莫“作为一个企业家,忽视我从来软弱,那变但是中庸怪相我不摇摆。”《财经》杂志的切莫这篇访谈文章较长,被多家媒体转载,忽视网上网下不乏议论之声。那变
我注意到,中庸怪相郭宇宽先生撰文《警惕群体极化放出中庸的切莫声音》认为,“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代表中国商人群体普遍持有的忽视一种‘中庸’的态度。这并不是那变说,中国的中庸怪相商人天生软弱,而是切莫做生意有时候难免要做出一些妥协。以柳传志为例,忽视他能将联想成功地由一个小作坊做成世界上最大的PC制造企业,每一步都是从风口浪尖上过来的。……像这样中庸的观点,我觉得是负责任的,是当今中国社会最需要的。我们不能要求企业家痛陈改革利弊,这并不是企业家的本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大部分是要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我为柳传志先生这种观点能够发表而感到高兴,也希望这种中庸的声音能够引起更多的讨论,让社会达成更多共识。”(2012年10月22日《南方都市报》)
郭先生进而指出,“在今天,媒体、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呈现的是一种极端的舆论风向。……在传播学中这种现象叫做‘群体极化’,其含义是群体的讨论和决策往往更趋向于极端,因此也容易带来更大的风险。在微博上,群体极化的现象非常明显,一些人的言论极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但偏偏就有这么一群粉丝跟着起哄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乱。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这一边开始骂娘,另一边就要约架,这一边要决斗,那一边就要烧房子。如果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持有这种态度,我们就要说他不正常,但在网络上这种人到处都是,反而火得很”。
在笔者看来,“群体极化”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但不必对互联网上的声音存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过虑,似乎互联网上到处是狼烟四起、火焰熊熊,会将理性堤坝冲得稀里哗啦。其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少数人发点癫狂,成不了大气候,予以理性引导和依法整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即可。对互联网上的极端声音,我们要警惕和反驳。应当看到,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对推动公民社会建设大有裨益,上面除了极端声音,理性的声音依然是很多很多的。
在中国,当个窝囊废,一味妥协退让、韬光养晦,常常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愤世嫉俗的较真或抗争,只要限制于法律的框架内,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会出什么乱子。倒是一些打着堂皇旗号,企图湮灭公民合法或合理诉求的力量,颇值得警惕。
大概郭先生将中庸等于理性或建设性了吧。其实,很多人嘴上的所谓中庸并非如此。
从学理上说,一般论者考证认为,中庸就是“执两用中”,这里的“中”并非指中间或在两个极端中找到中间的那一个。其意为,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最完美的方法。这样看来,中庸似乎是相当好的精神财富。
据说,舜传给大禹的心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的“中”,往往被解读为中庸之道。朱熹则把上述十六字心诀视为“尧舜禹相传之密旨”,奉其为儒学道统、儒学精神之所在。《中庸》被公认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同《易经》一样被当成儒家的理论渊源。该书对中庸之道阐述颇多。在朱熹看来,《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很多国人以为,中庸云云,是值得揣摩玩味,可受用不尽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异变,自古以来屡见不鲜。所以,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华盖集·通讯》上即指出:“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但又往往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中庸成了一些人妥协无能的理由。可见,中庸遭到诟病或狐疑,实属必然。
在今天,我们要坚持以唯物辩证的方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该斗争的时候就斗争,该妥协折中的时候就妥协折中。这个世界上毕竟是充满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也不是仅靠劝诫即可奏效的。对内如此,对外亦如此。
责任编辑:hdwmn_z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