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资讯

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观众更喜欢 收藏资讯

发布时间:2024-11-15 16:25:42

博物馆.jpg

【中华收藏网讯】11月30日是博物一个寒冷的冬日,但冷空气并没有阻挡住参观者的馆文脚步,自治区博物馆依然熙熙攘攘。物活据统计,起观截至11月20日,众更资讯自治区博物馆今年接待人数达到82万人次,喜欢预计到年底达到88万人次。收藏2008年,博物博物馆免费开放第一年,馆文自治区博物馆的物活参观人数只有20万人次。

丰富多样的起观展陈内容和方式以及更新的理念,让文物“活”起来了,众更资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喜欢观众。

基本陈列常“保鲜”

11月30日10点半,收藏自治区博物馆迎来了当天的博物第一批观众,65岁的万凯就是其中一位。退休前,他曾在乌鲁木齐一所中学教历史。每到一地旅游,博物馆是他必到之处。家门口的自治区博物馆,他更是经常光顾。

万凯一进门就直奔《西域历史的记忆——新疆历史文物陈列展》。他一个月至少来自治区博物馆三次,基本陈列发生的细微变化他都能看出来,“你看,这个达玛沟佛寺壁画就是新增加的内容,今天我就是专门来看这个的。”万凯边看边向记者介绍。

在展厅里,记者还看到复原克孜尔千佛洞第28号窟的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中,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刘炜介绍,这个项目是利用最先进的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原样再现克孜尔千佛洞28号窟的场景,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一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通常少有变化,为了吸引观众,我们会不定期地对展厅做局部调整,最近,我们把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彩绘泥塑放在一个大通柜里,又调整了灯光,让这组文物的盛唐气息格外突出。”刘炜说。

逼真的微缩景观再现了历史场景,让观众立刻对文物生出亲切感。记者发现,展厅里的古丝绸之路贸易集市、奴拉塞铜矿遗址的微缩景观前是观众拍照最多的地方。“看到这个古丝绸之路贸易集市,就能想象出古代的吐鲁番有多繁华了。”山东游客王维说。

刘炜说:“服务大众就要贴近大众的需求,不断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丝路学堂”人气旺

“新年手扎灯笼”“制作古代钱币”“体验古代纺织””端午香囊制作””手工龙舟”这些是自治区博物馆今年举办的“丝路学堂”社教活动的部分主题。“丝路学堂”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社教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馆藏文物和传统节日展开,孩子们通过动手制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物知识。

10岁的王佳蕊参加过“端午香囊制作”活动,她告诉记者:“博物馆有专门的老师教我们制作香囊,还讲香囊背后的故事,我们的作品还可以展览。参加过这些活动后,我开始喜欢上博物馆了。”

“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很受大家的欢迎,我们通过微信发送活动通知,每次活动推出不到20分钟,名额就报满了。今年我们几乎周周有活动,已经举办了50多期,效果很好。”刘炜说。

今年5月18日是第41个世界博物馆日,“丝路学堂”走进了乌鲁木齐市第55小学。每年寒暑假,自治区博物馆还面向社会招募“小小讲解员”,通过系统培训和展厅实践,让孩子们了解历史,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今年11月,自治区博物馆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今年,博物馆还推出了全新的学术交流活动“新博讲堂”。8月5日至6日,首期特邀了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教授,举行《行走在中亚的丝绸之路上》和《玄奘与丝绸之路》两场学术讲座。由于听众太多,一座难求,许多观众情愿站着听取讲座。

与此同时,“流动博物馆”让文物“流动”起来。今年自治区博物馆策划的《丝路于阗——新疆古代和田艺术精品流动展》和《千年舞乐经典传承——新疆舞乐艺术流动展》两个流动展览赴哈密市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以及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火车西站片区巡展,许多从未进过博物馆的参观者得以一睹珍贵文物的风采。

让文物“走”得更远

今年7月18日,自治区博物馆推出原创大展《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展出新疆出土的经过修复的精品文物共140余件/组文物,首次将文物修复工作室“搬进”展览,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前来观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

“看了这个展览,知道修复一件文物如何不易了。学到了不少知识,非常有意思。”观众刘庆生对记者说,他专门带着上高中的女儿一起来看了两遍。这个展览的参观者日均7000人次,在自治区博物馆创下新高。不仅如此,让自治区博物馆感到骄傲的是,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专家还闻讯专门前来观摩。

为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今年自治区博物馆相继引进了《青铜之路——固原北方青铜器文化特展》和《西京印迹——大同辽金文物展》。两个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呈现出我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的魅力,使新疆的各族群众对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引进展览的同时,自治区博物馆还向全国推出了原创《走进西域——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展示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血脉联系,展览先后在天水市、固原市和大同市等地展出。

“通过这个展览,观众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认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刘炜说。

打造数字博物馆

11月30日上午,从河南来新疆旅游的陈捷一进自治区博物馆大厅,就向工作人员询问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面有博物馆导览、重点文物介绍,还有近期展览预告,对游客来说很方便。”她说。

数字博物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刘炜介绍,自治区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

记者看到,除了实体文物,自治区博物馆的展厅里还增加了多台触摸屏,专门设计的小游戏展现了一些新疆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出土过程。“这几款游戏有点像手机上的手游,很有意思。”在展厅触摸屏上,刚玩完《丝路传奇》游戏的郑洁说,通过游戏了解文物的相关知识,生动有趣,让她印象深刻。

在《新疆民族民俗风情》展厅,一位美丽的虚拟讲解员非常引人注目,“她”身上不断变换的新疆少数民族服饰,让观众一次次发出惊叹。

2016年底,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

刘炜介绍,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自治区博物馆应邀参加了今年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四届互联网大会。“随着国家文物数字化工程的推动,现在各地的文博单位手头都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字文物资料,怎么把这些资料整合起来,形成文物IP知识产权,并以互联网等技术为手段,在教育、旅游、文创、游戏动漫等领域创造更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但更多需要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来促成。”

展览手段的创新在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石俊看来,最终目的还是让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最大化,更好地为观众服务。“伴随着观众人数的增加,博物馆社教部工作越来越重要,明年自治区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将要开工。在新扩建的馆中,我们将设立专门的母婴室等,增加观众休息场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博物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让各族群众越来越喜欢博物馆。”石俊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友情链接:

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