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讯】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与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去松“翰池墨海——松江博物馆藏古砚精粹展”日前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开幕,共展出上海松江博物馆馆藏65方砚台,江博时间跨度上至西汉,物馆下迄民国,看砚质地形制多样,变史传承有序,赏吴史砚收藏更有吴昌硕铭太史砚等出自名家之手。昌硕展期至2月24日。铭太
展览现场
据悉,资讯展览分为简约质朴两汉砚、去松雏凤清音魏晋南北朝砚、江博繁盛雍荣隋唐砚、物馆雅致端庄的看砚宋砚、粗犷厚朴元明砚、变史崇石尚工清代砚六大单元,赏吴史砚收藏系统展现了砚文化艺术与历史。
绿松石砚
年代跨度上至西汉,下迄民国。质地包括石(端石、歙石、洮河石、松花石、菊花石)、青铜、澄泥、玉、陶、瓷等,形制丰富多样。不少展品出自名家之手,流传有序,治砚刀工精美,堪称佳作。
荷叶形砚简约质朴两汉砚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日趋发达,因而砚的功用和地位更加突出。汉代松烟墨的出现,使砚的用途也逐渐演变为专用的书写工具,完成了它由研磨器到书写用砚的过渡。
东汉石三熊足圆砚(附研石)
汉砚以石砚最多,其纹饰、造型简约质朴,但亦受同时期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显示出美化的趋势。
雏凤清音魏晋南北朝砚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有长足的发展。足砚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两晋时,用金属做砚也逐渐多了起来。
西晋青铜三足砚
南方越窑瓷器的青莹釉色带动了青瓷砚的应运而生,契合了南方士人的风神娟秀。北方则出现了石雕砚,与北朝异域文化及豪放粗旷的风格有关。
繁盛雍荣隋唐砚
唐代文运昌盛的大背景下,作为文房用具之一的砚也进入到繁盛的发展期。
首先是砚材质地的变化,形成了端、歙、红丝、澄泥四大系名砚,打破了以往以陶砚为主,青石砚、瓷砚为辅的砚文化格局。
唐洪州窑青釉带笔插辟雍砚
瓷砚在原来“白”、“青”等色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赭彩、绿彩、黄彩等,充满了盛唐雍荣华贵的气息。砚足有多足和圈足等,砚制以辟雍砚和风字砚为两大主流,五代出现抄手砚。由于君王对文房器用的重视,出现了世称的“南唐官砚”。
雅致端庄宋砚
两宋时期工艺水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是石砚工艺发展的辉煌时期。除继续隋唐的名贵砚材外,陆续发现了许多优质砚材。
砚形基本是唐代的延续和演变,但也体现出本朝造型端庄、风格雅典的艺术风格。
宋鱼子纹歙石抄手砚
宋砚制式见于文献所记的有百余种。“凤字砚”经隋唐、五代至宋已演变成长方形的抄手砚,成为宋代主要砚式。“太史砚”则是宋代抄手砚的典型砚式。
宋代抄手砚大都无文饰,边沿刚劲挺拔,端庄大方,体现出一种内在的美。
粗犷厚朴元明砚
元明制砚基本上延续了宋代,但略粗犷和朴拙。元代的抄手砚,比之宋砚略宽,更显简朴。一些著名文人如赵孟頫、黄公望等人的砚即是如此。
元镔铁四足暖砚
这是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下的一种时代风格,大漠马背民族粗犷雄浑的审美观念必然会在砚文化历史上留下一些特色鲜明的时代印迹。
明澄泥婴戏松梅桩砚
元明时期出现较多的题铭砚,砚台的纹样题材也十分广泛,不仅形制朴拙,而且根据实际需要还增加了一些其它设置,如石暖砚、铜暖砚、铁箕砚等。
崇石尚工清代砚
清砚是中国砚史的巅峰之作,砚台成为一种重要的工艺美术品。文人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推崇,为砚台的审美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此时的砚台制作,无论选材还是雕刻工艺,从崇尚端方朴雅到标新树异,象物赋形,呈现出艺术性、工艺性、鉴赏性并重的特点,这也反映了文人雅士的情趣爱好和审美意识。
砚台的功能已由朴素的实用品演变为精美的艺术品,进而成为贵重的收藏品。同时清代的砚学成就卓著,砚学著作二十余部,全方位地揭示了砚文化的内涵。
清菊花石荷叶形砚
清吴昌硕铭王震临金冬心像端石太史砚
铭文:《粥饭僧研并传》,研不食,如是观竹。代铭,冶语禅。子冶,姓瞿,名应绍,上海人。冬心其前辈也。皆以画竹名于世。研之流传,一尘不点,竹医然耶?抑佛氏所谓缘耶?石倘能言,聋还心听。甲子花朝,吴昌硕铭,时年八十一。
铭文:金冬心先生画像。甲子仲秋,白龙山人。钤“王震”印。
金冬心先生画像拓片(本文图文资料来自上海鲁迅纪念馆公众号)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