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资讯

我院神经外科成功手术治疗抑郁、焦虑症合并口吃病例

发布时间:2024-11-15 18:04:40

        近日,院神郁焦我院神经外科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成功治疗一例抑郁、经外焦虑症合并口吃患者。科成口吃
        患者为男性,功手28岁,术治自幼较内向,疗抑虑症不喜与他人交流。合并8年前,病例患者出现害怕与他人交流,院神郁焦说话要说好几遍,经外经常责备自己,科成口吃害怕打电话,功手自觉对工作学习失去兴趣,术治感到压抑、疗抑虑症沮丧、合并烦恼、没信心、脾气暴躁。以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说话时呼吸紧张、头部胀痛,可重复词语数次至十几次,且伴颈部及嘴唇部肌肉抽动。3年前于我院精神科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随后,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好转,但口吃改善不明显。1年前患者因生育要求停止服药,上述症状再次加重,随后于精神科就诊,继续服用药物后症状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神经外科。入院后,头部MRI等相关检查未见异常。精神科术前评估:汉密顿抑郁、焦虑量分别为27分及22分(中度抑郁及焦虑);认知功能评估(包括相似性测验,即刻、延迟逻辑记忆,即刻、延迟视觉再生测验,木块图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正常。神经外科王伟教授和精神科教授经仔细评估,周密计划,提出微创手术治疗。经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相关事宜,在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决定行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损毁术治疗。
         患者局麻安装立体定向头架,经1.5T,MRI薄层定位扫描,Leksell,Surgi-plan规划确定手术位点后入术室,在局麻下行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术中经高频和低频多次反复靶点刺激验证,同时观察记录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检测无误后遂行双侧内囊前肢射频损毁。术中毁损前、后患者无嗜睡、肢体麻木、抽搐等不适,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天MRI复查:双侧内囊前肢毁损点周围有轻度水肿,余未见异常。患者住院观察一周后出院,住院期间口吃症状无明显改变,有轻度嗜睡症状。术后1个月来院随访,自述情绪好转,脾气变得温和,较少感到压抑、沮丧、烦恼。口吃较术前明显缓解,但仍可出现口吃,尤其紧张时口吃较明显,口吃时伴随的颈部及嘴唇部抽动已完全消失。患者家属描述,其偶出现幼稚行为,行为懒散外,无嗜睡、性格改变、幻觉、记忆力下降,无大小便失禁等表现。精神科随访: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分别为6分、4分(无抑郁及焦虑)。认知功能评估正常。术后3月随访,未诉不适,表示情绪较好,脾气平和,做事情感到有兴趣,偶尔感到压抑、沮丧,希望可以参加工作;偶有口吃,未再出现颈部及嘴唇部抽动。精神科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分别为7分,10分,无抑郁及焦虑)及认知功能评估未见异常。术后6月随访,未诉不适,情绪良好,希望可以早日参加工作,可与他人正常交流,口吃基本控制,紧张时偶出现口吃。精神科汉密顿抑郁焦虑量表(分别为5分,6分,无抑郁及焦虑)及认知功能评估正常。术前及术后3、6月MRI-DTI追踪研究显示: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后,丘脑-苍白球联系横行纤维明显切断,额叶纵向上下神经纤维随着恢复时间延长部分切断但是能大部恢复,基本与疗效和并发症同步。
        口吃是一种通常产生于儿童期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其平均人口流行率约1%,大多儿童在16岁前能自发地恢复流畅性。口吃的病因存在争议,当前主流理论认为,口吃主要是一种生理功能障碍,这种障碍干扰了言语产生所需求的精确的时间进程,但生理障碍本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口吃的症状,口吃者既可表现为重复和延长,也可表现为逃避和挫折。言语治疗是当前口吃治疗的主流,亦有计算机辅助训练,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存环境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障碍病人。对于部分顽固性精神障碍病人可选择外科治疗。尽管国内外对精神障碍的外科治疗均有不少的报道,且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关于精神障碍合并口吃的外科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却非常罕见。国外有学者认为精神病与口吃相关并可影响口吃,我们认为此例患者的口吃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自身抑郁、焦虑症的影响,并导致其颈部及嘴唇部的抽动,故手术后,在患者的随访过程中,患者不仅表现出了精神症状的改善,而且令人惊喜的是,患者的口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颈部及嘴唇部抽动完全消失。
        我院神经外科是国内率先开展精神障碍外科治疗的专科之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先进的设备、技术。目前已开展此类手术数十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本例抑郁、焦虑症合并口吃患者的治疗成功将为广大精神障碍患者及顽固性口吃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友情链接:

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