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是赛课对各类各级教学比赛的俗称。一节经多人指点、赛课精心打磨一两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的请别课,早已脱离了实用性,再演被讥讽为“高档货”,赛课脱离了教学的赛课实际,变成了“表演”。请别老师成了演员,再演后面有导演、赛课编剧、赛课舞台设计,请别像演一台戏似的再演。这“导演”、赛课“编剧”就包括教研员和一些特级教师。赛课(11月6日《中国青年报》)
老师们普遍认为,请别获奖者上课的水平其实并不如自己,只是善于表演。据说,有的教育局和学校有时也很无奈,被裹挟其中,不得不选择那些善于表演、口齿伶俐的老师参赛,以增加获奖的机会。
今日之赛课在某种程度上与体育竞技很相似,只能是少数人的游戏。于是,很多地方就会专门打造几位赛课选手,以充当门面。当然,更多的是不择手段花钱买荣誉。赛课的组织者多为教育学会,一些学会组织的赛课,为了让参赛各方皆大欢喜,竟然取消三等奖的设置,而大幅度增加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名额。更有主办方悄悄塞给落选者一等奖证书,但其名字不出现在公开的大会上。活跃在赛会上“职业赛课经理人”大多是大学教授或者副教授,也有学会的理事、教研员、教育类出版社的编辑等,他们其实就是商人,通过发放赛课证书谋取利益。
在这种变态的交易中,虽然一些赛课的优胜者并非真正的教学能手,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当一次演员上演一堂好课,足以凭借这堂好课吃一辈子。回过头来看看,一些所谓的特级教师,正因为扎根不正,当了一次上演赛课的演员,竟然轻易而举拿到特级教师的名号。之后,他们并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和那些名为教授实为“叫兽”的人一样,又利用赛课翻云覆雨,谋取不当钱财和利益。
一位赛课的亲历者说,把课堂当成竞技场,这是对教师智慧和创造最赤裸裸的挑战。赛课比拼的不是个人,而是团队。团队里,既有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市区教研员,更有教育局领导,都有权威的身份和象征。赛课所需花费,演员自己直接花的要上万元。至于学校的花费,更是一笔惊人的数目。自从入围名单确定开始,每一次试讲,学校必须请不同的专家会诊、把脉。试讲以来,十几位教育理论专家、语言学家、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走进学校指导,各种接待、劳务费等,数目之大,无法清算。
这位亲历者的切身体会是,赛课所有失真的举动中,最忧心的莫过于教师创造性的泯灭。特级教师竟然是通过赛课“孵化”出来的。赛课组委会竟然擎起“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旗,说是“通过新型课堂的引领,将学科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然而,偌大的赛场上,赞助商、广告商铺天盖地,高额资料费、会务费等,一场比赛也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各种收入,纷纷流入不同人的腰包。当然,更有那些道貌岸然的“专家”,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把赛课的标准不断向形式倾斜、向技术倾斜、向过度设计的教学创新倾斜。结果,专家、教师、学校、组委会四方构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怪圈,共同把课堂推向了竞争、虚伪、形式。是的,这样的赛课究竟会把中国基础教育带向一个怎样的未来?
既然赛课早已扭曲和异化了正常教学,为何赛课愈演愈烈?最彻底的答案就是:赛课赛的是学校和教育局的“公款”,这些钱似乎花的名正言顺,谁都没法拒绝。如果给赛课套上缰绳套上龙头,既不许一赛定终身,也不许用公款买单,更不许跟职称挂钩,用公益为其定性,敬请期待吧:赛课一定会“通过研究与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推动教师钻研,形成研究风气,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责任编辑:hdwmn_z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