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资讯

王坚忍:四川北路的三八饭店

发布时间:2024-11-15 18:51:24

上世纪50年代后期,王坚当四川北路上的忍川群众影剧院传出沪剧《鸡毛飞上天》婉转悠扬的唱腔时,剧场斜对面,北路三八饭店开张了。饭店

这是王坚四川北路里弄的几个青年妇女,以“鸡毛飞上天”的忍川精神,走出家门办起来的北路。店在四川北路西头,饭店东宝兴路南面,王坚二开间门面,忍川虹口饮食公司,北路隶属集体所有制,饭店主打本帮菜。王坚开张时,忍川有人请客,北路三个菜:青鱼甩水、椒盐排骨、八宝辣酱,都是家常菜,才一元多。至今,在众多虹口人的口中,仍然怀念不已的,一个是鲜肉烧卖,味道鲜,汤水浓。另一个是黄豆肉骨头汤,黄豆颗粒饱满,骨头上附着精肉,骨髓能吮吸,上海闲话叫“嗦骨头”。附近企事业的职工,中午吃饭也在此解决,1元可以吃得很好。热天,生啤8分钱一杯,自来水龙头放出来。平日里,附近的青工下了班,邀三二知己,点几盆冷菜,几盘小炒,一瓶黄酒,举杯小酌,老实惠的。

从此,四川北路附近的居民在群众影剧院看完了影戏,就到斜对面的三八饭店,打牙祭,这叫饱了耳福饱口福,如虹口的广东籍居民每次观看粤剧后,就喜欢三五成群涌进三八饭店,落座后意犹未尽,抿着小老酒,回味着刚才的剧情、唱腔、演员扮相等,一副指点江山的腔调,得意时还会哼上几句粤剧。

“文革”期间,群众影剧院虽然没有停业,但也只能上演八场“革命京剧样板戏”电影,门前没有了往日的熙熙攘攘,三八饭店的生意一度也稍稍冷清。1976年底,当斜对面的群众影剧院,再次响起沪剧《鸡毛飞上天》的唱段时,三八饭店又迎来了一段辉煌期。那时候群众影剧院生意好,也带动了饭店的生意,可以说天天“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加上那一段时间喜事也多,冤假错案平反,加了工资,发了奖金,或考上大学,评上职称,等等。凡遇到高兴的事,大家都会到此欢庆一番。常常是约好,骑车而来,自行车往虬江路一摆,后轮盘铁架子一搁,上锁,进门。白炽灯下,叫七八只冷盆热炒,来几瓶光明牌啤酒,啤酒3角一瓶,点上茭白炒虾、咸菜豆瓣酥、韭菜炒蛋、红烧肉等,小乐胃。有时是一个人做东埋单的,有时是大家“劈硬柴”分摊的。家中来了客人,父母也常常会差儿女,拿了钢宗锅子到三八饭店去买葱爆鳝丝、糖醋小排等。

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不知何故,三八饭店熄火关门了。

这一天,从四川路桥踱到群众影剧院的门口,我看到“群众动漫城”招牌的几个字,做得比门楣上“群众影剧院”的字还要大。

对于三八饭店的旧址,有人说改为服装店了。好在我此时身在现场,看到服装店在群众影剧院正对面,不符合一个“斜”字。当即,我求证于群众影剧院的老师傅,他指着斜对面说,就是对面的药房,错不了。总算不虚此行,搞清楚了,老虹口人,尤其是四川北路的居民,津津乐道的最大众化的三八饭店,现在为四川北路1525号华西大药房。

当年居民的耳福和口福,已成了一段铭记于心的城市记忆。(王坚忍)

友情链接:

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