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化学反应一段由北京大学校长、科普著名的需神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作词,北京大学中乐学社演出的化学反应《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合唱视频爆红网络,国风民乐配上“给力”“不能不火”等网络和口语化歌词,科普被网友誉为新一首“神曲”。需神(10月19日《扬子晚报》)
这首《化学是化学反应你化学是我》的歌曲迅速蹿红,大有取代《忐忑》成为“新神曲”。科普当然,需神如同《忐忑》的化学反应褒贬不一,神曲《化学》也是科普毁誉参半,鲜花与板砖齐飞。需神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化学反应化学之歌该如何谱写和演绎也是科普众口难调。然而,需神无论你喜不喜欢,都不得不承认神曲《化学》的确红了,“国际化学年”也跟着火了。直白的歌词,加上民乐演奏和学生合唱,使得这首《化学》神曲,与受众之间也起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不仅引起网友的迅速“围观”,更是激发出极大的创作热忱,诸如《物理是你》、《生物是我》的“其凤体”新歌词,不胫而走。
神曲《化学》迅速蹿红,可以看作科学与艺术的一次“联姻”。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考工记》在论述“百工”之事时就关注科学要联姻艺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他一直提倡科学和艺术的联姻,力求把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相结合,达到让科学走近公众、让公众理解科学、促进科学界和艺术界相互交融,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目的。
科学之美“联姻”之美,有望产生出双赢的智慧结晶。一方面,科普需要有神曲的“化学反应”。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深入固然不易,浅出更是困难。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主要原因就是太枯燥。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习是个体主动接受刺激信号,将科学信息密码内化为自身大脑图式符号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能否成为现实,是否顺利、迅速和高效,首先取决于读者的情感态度和心绪状况。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积极的情感等才会集中当事人的注意力,调动当事人感知、思维和加工信息的主观能动性。
20多年前,一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通过刻画陈景润这位历经艰难不改其志的科学家形象,以及传递一种科学价值观,在当时兴起了一股崇尚科学的热情。甚至许多有志青年就是在它的影响下,欣然走上了科学道路。如今,与四氧化三铁之类拗口晦涩的专业词汇相比,“化学就是你,化学就是我;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以简单直白、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艺术熏陶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许多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无不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钟情哲学、艺术,每天拉小提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钱学森学过钢琴和管弦乐,还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钱老曾多次表示:“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而从北大原校长许智宏多次高歌《隐形的翅膀》,到现校长周其凤创作《化学》神曲,我们在他们身上又看到了“兼容并蓄”的北大精神,对于教学管理和科研都将大有裨益。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破解“文化命题”,解决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问题,离不开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联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神曲《化学》这样的积极探索,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人间烟火,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普及。
责任编辑:hdwmn_w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