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资讯

“甲骨文考生” 能成为佳话吗?

发布时间:2024-11-15 16:36:54

  因拥有甲骨文的甲骨佳话特长,“古文字达人”黄蛉在两年内实现了三本到一本的文考“两级跳”,从川大锦城学院转入川大本部学习,甲骨佳话让诸多同窗眼红。文考然而,甲骨佳话好事多磨,文考从川大返聘教授、甲骨佳话专为黄蛉开小灶的文考指导老师何崝处获悉,因为“这个学生有些浮夸”,甲骨佳话他已经向学校提交了辞呈,文考不愿意再教黄蛉。甲骨佳话(中国广播网11月6日)

  笔者以为,文考公众关注“甲骨文考生”,甲骨佳话除了舆论的文考渲染之外,恐怕更在于内心的甲骨佳话期盼,在期待“甲骨文考生”成为一段佳话——数学考零分的罗家伦当了清华校长、数学考4分的季羡林成了国学大师、作文只写三句话的臧克家却成为杰出诗人,那么“甲骨文考生”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另一段让人们鼓吹和欢呼的佳话呢?可以说,正是在民众看似无意实则相当于集体无意识的情绪裹胁中,对“甲骨文考生”的关注日甚一日,但实际上早已偏离了主题:没有人关注“甲骨文考生”的“前世今生”及未来的可能性,甚至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

  不过,何崝教授不但指出了“这个学生有些浮夸”,而且道出了此前很多公众并不熟知的常识——“他在这个甲骨文方面还不是非常的突出。他只是认识一些甲骨文,好像是几百个吧。我们找一个中学生,培养他一两个月,他基本上就可以认识上千个甲骨文了。这个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段话的潜台词在于,我们都可以成为“甲骨文考生”,即使成为“甲骨文考生”本身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所谓“甲骨文考生”是可以培训的,再严重点说,是可以“流水线生产”的。此情此景,舆论和公众该如何面对?难道这样的常识,当时的报道者真的一点不知道吗?如果知道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报道的升温?进一步说,这样的常识,四川大学是在装做不知还是有意无意之间迎合了舆论?如此多的问题都需要一一梳理,事情即使发展到今天,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甲骨文考生”本人,并非是科学的态度,相反,很有可能为下次的“甲骨文考生”诞生提供了诱因。

  反思偏才怪才录取和培养当然没有错,但是,就“甲骨文考生”来说,这是一个几乎被强加于其身的反思,这难道不让我们尴尬吗?就笔者看法,当我们理性地放弃对所谓“佳话”的期望,回归大地;当我们的舆论不再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所谓的“怪才”顶礼膜拜甚至“胁迫”某些大学就范;当我们的大学不在舆论的狂热和公众的浮躁中迷失方向,不再有意迎合公众的心理期待和摆脱舆论非理性情绪的裹胁,或许,才能使问题的讨论回归到原点,回归到事情本身。“甲骨文考生”的命运值得关注,但更应关注“甲骨文考生”身上附着的社会情绪,进而才能厘清佳话还是笑话的迷惑。朱四倍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hdwmn_wyb

友情链接:

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