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王克把脚炉算成第一代取暖器的话,现在的从外取暖器已不知道提升了多少代了。
节前大扫除翻出了一个“古董”。脚炉铜制,想起像砂锅,王克有个像茶壶一样的从外提梁,盖子上满是脚炉黄豆大小的圆孔。一脸蒙的想起我叫来妻。妻说,王克这是从外她外婆留下的脚炉,乡下用的脚炉。看我不解,想起便娓娓道来:外婆家在长江边,王克三九严寒全靠脚炉取暖。从外
生脚炉是脚炉外婆的“必修课”。烧罢饭,用火铲铲上带着余火的膛渣,铺在脚炉底,上面覆一层砻糠。外公是木匠,做樟木活和松木活的时候会把木屑留下来,在砻糠上再撒一把木屑,一阵青烟后,空气里就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樟木香或松脂香。外婆坐在竹椅上,两手插在袖笼里,脚穿厚底袜,踩在炉盖上取暖。
为了延长保暖时间,外公会用蒲草做个“捂子”,把脚炉捂在里面,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会开盖再添点砻糠。添料的时间和多少也大有讲究。添得早了,上次的还没有燃尽;添得晚了,上次的熄火了,还得等下顿饭重新续火。添料多少全凭眼力,添均匀全凭手势。妻说当年外公算得上是高手,添一次料可保两个时辰。
脚炉的“主业”是暖手暖脚,还带着“副业”。遇上雨雪天,则大显“英雄本色”,烘鞋烘袜,还烘尿布。此外,嘴馋了扔一把黄豆进去,听得“啪、啪”炸响,就开盖用筷子挑出来,放在手心里来回吹,吹干净后可入嘴解馋。偶尔也会挑个小山芋放在脚炉里,一会儿就飘出烘山芋的香味,这可是童年的“下午茶”,妻带着回味如是说。
说起来,脚炉的历史还是蛮悠久的,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就有记载:“脚炉以铜制之,其形或方,或圆,或椭圆,或六角,盖亦镂花燃炭于中,藉以取暖,用之者,大都为妇女也。”那时的脚炉多烧炭,是有钱人家的奢侈品,一个普通的脚炉却被打造成了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在炉盖上,那透气的圆孔或列成几何图形或描以各种花卉,总是给人以雅致、吉祥的感觉。要是把脚炉算成第一代取暖器的话,现在的取暖器已不知道提升了多少代了。但是工匠们并没有满足,他们在实用、美观、环保的路上不停探索着,改朝换代的取暖器像雨后春笋昂首挺胸地走进寻常百姓家。(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