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资讯

反腐败就得“保持痛感拒绝麻木”

发布时间:2024-11-15 14:40:52

  虽然我们不可能让腐败“零发生”,反腐但对已知的败得保持腐败应该持“零容忍”的态度。对腐败的痛感痛感不能消失,但也不能陷入“腐败泛化心理”。拒绝反腐败不能急于求成,麻木更不能滋生麻木心理。反腐

  中国社科院第二部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2》在京发布。败得保持蓝皮书指出,痛感近年来,拒绝在社会关注的麻木热点问题中,反腐败问题高居前列。反腐因价值观、败得保持评判标准和地位利益不同,痛感不同社会群体对于腐败现象的拒绝主观感觉出现差异:不仅有对腐败的“痛感”,还出现了“麻木感”。麻木

  腐败造成资源配置和发展机会不均等,贫富差距加速扩大,权力运行梗阻和行政效率低下。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必然对贪污腐败会有痛感。在风清气正的社会里,公权力源自人民且服务于人民,滥用公权牟取私利的腐败现象为公众所不齿。但也要警惕一种凡事都归咎于腐败的“腐败泛化心理”:有人因为性格内向而失去了工作机会,却不假思索地认定面试结果不公,存在招聘腐败;有人因为工作能力不够而没能获得提拔,却心怀怨气地认定选拔过程有问题,存在用人腐败。他们把正常的社会竞争视为腐败分子的幕后操纵,遭逢不如意事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腐败看成天罗地网,万事万物笼罩其中。把腐败作为不思进取的挡箭牌,认为再努力也没有意义。这些想法极其有害,它使人无法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也无法找到通往光明和希望的道路。最可悲的是,把世界看得一片灰暗,便等于认可了腐败现象的合理性,反腐败也就成了无从下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比“腐败泛化心理”更有害的是面对腐败的麻木心理。因为在混沌空间中呆得太久,权钱交换之事看得太多,甚至因为自身从交易中获得了好处,就产生了一种是非不分的宽容心。有些人对地方官的要求很简单:你把经济搞上去了,有些腐败不成问题。有些人不愿意让名声在外的贪官下台:他已经吃饱了,再换个饿狼上来岂不更糟?有些人甚至觉得腐败是社会运行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以有限的代价,让沉重、生锈的机器运转起来,好过这架机器一动不动,不能创造任何价值。

  这些林林总总的看法,错就错在他们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而没有看到腐败作为一头凶猛的怪兽,不仅有违社会正义,而且具有无限膨胀和吞噬一切的威力。腐败者从来都是贪得无厌的,腐败的升级从来都是滚雪球式的。即使个别腐败分子有适可而止之意,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也不会同意他金盆洗手。如果没有外力阻止,腐败就是一条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不归路。这样,腐败团伙的下场只有两个:要么是在大嚼的过程中被擒获,要么祸害完整片庄稼后逃入山林。对于公众来说,如果不想让他们吃光自己的庄稼,就只能与之坚决斗争,而不能姑息纵容。

  在解决了观念认识问题后,还有个行为文化问题。腐败现象的滋生,既是由于掌握了权力的人巧立名目,设卡寻租,索贿受贿,也是由于民间请托风气的盛行。很多人一方面痛恨腐败抬高办事的成本,另一方面在遇到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就业求职、工作调动、纠纷诉讼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请客送礼走后门。当然有很多人是被裹挟其中,未必想占多大便宜,只是不想吃亏,但也有些人主观上就是想通过抄小道而获得额外的好处。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当请托送礼成为普遍的敲门砖,腐败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可以说,贪腐既是官员自身钻营的“成就”,也是公众纵容甚至推动而生的后果。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可能滋生腐败。虽然我们不可能让腐败“零发生”,但对已知的腐败应该持“零容忍”的态度。对腐败的痛感不能消失,但也不能陷入“腐败泛化心理”。反腐败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滋生麻木心理。对明目张胆的大腐大恶要斗争,对不起眼的小腐小错也要必惩必纠。普通人也许没有机会站到反腐第一线,但从纠正请托文化的身边小事做起,也是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输送正能量。(作者李星文)

责任编辑:hdwmn_ctt

友情链接:

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