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面旗啪啪哒哒……放射科的帜放诊断室一如既往地响起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医生们正在专注审阅着放射报告。射支实干科秘书送来了一封信,平台打破了诊断室往日的岗位宁静——“院办转来的”,“说是突出病人写的感谢信”,“感谢哪个哦”,面旗“念一哈”……
在放射科这样的帜放医技支撑科室里,除了特殊情况下要对病人问诊查体外,射支实干很少直面病人。平台这封来自一位古稀老人王爷爷的岗位感谢信,自然引起了大家的突出关注。信由老人的面旗女儿代为执笔,笔迹工整,帜放字里行间透出感谢之情。射支实干于是,一件三天前的“小事”唤起了大家的回忆。
王爷爷为了复查肺癌的腹部转移情况,专程到放射科接受CT检查,出乎他预料的是,报告提示肾上腺肿瘤。王爷爷急切想弄清楚是不是转移,忐忑找到放射科前台窗口请求帮助。根据新改革的工作流程,窗口同事用“一对一”的方式带着他前往诊断室,交由腹部组的姚晋副教授提供高级咨询。姚教授得知老人的担忧后,暂停手中的工作,一面轻声细语安抚他,一面调阅图像,逐一对比了一年间的变化,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肿瘤没有改变,并建议到内分泌排除功能性病变。王爷爷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带着笑容离开科室。
王爷爷被前台指引并得到咨询,只是放射科日常医疗服务的一件“小事”,没想到在病人眼中,却是“让他如沐春风”、值得表扬的大事。这种工作流程的转变,正悄然地发生在放射科党支部“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中,姚教授正是“华西党员我代言”的放射科代言人之一。
华西放射科的工作负荷一直让国内外同行咋舌,用技师、医生举例,每年每位技师平均执行1万3千项成像,每位医生承载2万6千项次诊断。在如此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如何缩短服务周期、优化就诊流程、提供高级咨询,都是提高“患者满意度”要面临的种种难题。如何践行“做”?科室党支部围绕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提出“我为提高患者满意度做什么”,号召科室党员献计献策,做出表率。
工勤和工程师党员对门诊、住院病人进行分时段预约,搭建自助胶片/报告打印系统,进一步缩短了预约时间,缓解了问询窗口和候检区的拥堵,病人及家属可以随时到医院自助取报告,极其方便省事。
前台和技师党员组成服务小分队,巡视问询窗口、自助打印点和候检区,机动调整扫描机房候检量,及时解决病人在预约、打印胶片/报告、待检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诊断医生需要,工勤党员还与病人结成“一对一向导服务”,亲自带领病人到二楼的诊断区接受高级问询。改变了病人浪费很多精力寻找检查室、诊断室的状况,病人省时省心,黑脸少了,笑容多了。
技师党员率领技术团队改革扫描时制,延长扫描时间。深夜十点的磁共振机房,技师仍默默坚守在岗位。
医师组的党员主动认领更多的工作,帮助他人完成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在党员的带动下,以往“自扫门前雪”的现象逐渐消失。放射科PACS系统因升级,诊断工作站的计算机有三天无法调阅数字图像,这是多年一遇的新状况。为了减少对正常医疗的影响,确保危急重症患者的安全,科室支部与管理小组商议,决定党员率先增派人手,加排诊断班次,提前应对积压。在升级的三天里,诊断医师采用“看胶片出报告”的老模式,而不少年轻医生从未接触过老模式,恐惧在小胶片上可能漏诊或误诊。正高和副高党员主动承担风险,轮流担任三线复审,巡视诊断室并指导年轻医生。当出现胶片运输和报告发放脱节时,医生和技师党员冲在了调度第一线,增派人手,及时缓解诊断压力,为危急重症患者赢得时间。
放射科作为医院的支撑大平台,在与危急重症争分夺秒的前线,及时提供准确诊治依据;在与慢性病抗衡的拉力赛里,为定期随访和疗效评估保驾护航;在与肿瘤漫长的拔河中,为早期诊断和精准化治疗指明方向。各个工作节点环环相扣,各个岗位密切配合。在“两学一做”中,科室党员用朴素的担当激励感召大家,比群众多做一些,作用更突出一些,努力做到“我是上班最早的那一个,我是离开最晚的那一个,我是行动最快的那一个,我是最不计较的那一个”,在岗位上彰显了党员就是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