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将军奖细文章,欢迎阅读哦~
故事还得从孔子的打败六世祖,春秋时宋国大司马孔父嘉讲起,仗而制度据后人看 ,被赏这位老先生是赐嘉读书读傻了,可事实真是谈春这样吗?
战
前713年,孔父嘉率兵攻打戴国,秋时期戴国当然不会束手就缚,礼乐于是将军奖细赶紧向宗主国郑国求救,郑庄公急忙发兵救援。打败到戴国后,仗而制度与孔父嘉约定次日交战,被赏孔父嘉很听话,赐嘉接到战书后即整军后撤,谈春一直后撤二十里,秋时期才找了块宽敞的地界扎下营盘,满心打算着,第二天给郑庄公点颜色瞧瞧。
然而,他哪里能想到,郑庄公当夜就突袭宋营,孔父嘉猝不及防,给打了个全军覆没,导致只带二十人逃离战场,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果。
这一仗就葬送了近万人,让宋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那么,他回国受惩罚了吗?
没有,朝会上,宋殇公当然要反省下失败的原因,按理,老老实实认个错,宋殇公也不能把你怎地,谁让俩人是好哥们呢,然而,这位老先生打了败仗,还一肚子不服气。
郑庄公
当时就很理直气壮地解释:全军覆没不是自己没本事,而是因为郑国老奸巨猾的郑庄公不讲规矩所致,说好次日交锋,却当天晚上就全军偷袭,偷袭也就算了,宋国大败之后已经开始逃跑,他们还紧追不舍,斩尽杀绝,你说,这样的情况下,我还能不全军覆没,还能完整的把部队带回来吗。
宋殇公一听,开心了:对,有道理,虽然打了败仗,但也是我宋国人宁死也不逾礼的结果啊,面子丢了,里子还在,来啊,赏。
对孔父嘉大加封赏,赏赐了很多财物,依旧信任如故。
孔父嘉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郑国不讲规矩,理由看似十分滑稽,却得到君王认可,还对他大加封赏,那么,孔父嘉说的规矩,也就是说,他个人认为,郑庄公打仗的时候应该遵守哪些规矩呢?
郑庄公
有数据统计,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476年,近300年的时间有38年没有战争;战国时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近254年的时间却有89年没有发生战争。
单从数据上看,好像春秋时期的战争要比战国时期频繁的多,是战国时期比较太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之所以出现这个原因。
就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有很多有趣的规矩,从而限制了战争的规模,导致即便打了败仗,也能很快喘过气来。都什么规矩?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是亲戚,出于“诸夏亲昵”的原因,战争以争霸、掠夺财产为目的,打仗一般都适可而止。
当兵
再加上那时当兵也很讲资格,只有“国人”,贵族才可以服兵役,而“野人”,即四散于郊野之间的农民是没有资格当兵的,贵族又大多是文化人,受很多文化典籍的影响,打仗中都很看重君子风度,特别狼狈,特别残忍的事儿打死都不干。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导致当时的战争并不提倡“诡道”,主张堂堂正正的交锋,当时周朝国际公认准则《周礼》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争义不争利”。
也就是要在战争中不能因为些蝇头小利而忘了君子大义,否则一定会被大家瞧不起。在这样的原则下,对战争做了种种约束,主要规矩是: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逐奔不逾百步,纵绥不过三舍等等。
车
意思就是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敌国士兵,不抓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能利用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不能攻打还没站好队形的敌国部队,追击逃跑的敌兵不能超过一百步,敌人逃跑九十里以后你就不能再攻打了等等。
甚而至于规定不打无约之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见到敌国国君,都要免胄见礼,从车上跳下来,老老实实的给敌国国君行礼。否则就是“违礼”,没有“君子之风”,打胜了也不光彩。
就因为这样的规定,战争时期闹过许多笑话:
有次晋军与楚军大战,晋军败逃,楚王当即放弃追击,原因是:打仗迟早要签和约,既然要签和约,那干嘛要赶尽杀绝呢。
晋军逃跑路上战车陷在泥泞当中动弹不得,急得束手无策。楚军呢,还停下来围观,七嘴八舌的给晋军出主意:你们真笨啊,车子太重了,应该抽去车前横木。
楚王
但抽去横木后战马仍然盘旋不进,楚军又教他们拔去大旗,再抽掉辕前横木,在车轮下垫石头等等,在这样热心的帮助下,战车才冲出泥坑。
晋军怎么办?被楚军打败了,里子没了事小,连怎么逃还要楚军教,这可有点说不过去,于是马上找到理由,在告别楚军时说:我们是常胜之军,没经历过逃跑,哪像你们楚军三天两头败逃,经验丰富啊,回见。
几句话噎得楚军哑口无言,面子抢回来,晋军就兴高采烈地扬长而去,像打了胜仗一样的光彩。
还是楚晋大战,这回晋军取得胜利,楚王慌忙逃跑,谁料路况不熟,绕到晋军背后,正好和晋国后军统帅郤至打个照面。
按照现在的想法,简直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你赶紧抓了就是,但是呢,又是因为《周礼》的原因,后军统帅郤至连忙摘下头盔,小步快跑到楚王前行个大礼,楚王在车上也煞有介事的回个礼,然后匆匆忙忙的逃跑了。
宋襄公
《左传》还对这件事称赞说:见楚子必下而趋,礼也。
当时大趋势是这样,那么,还有不讲规矩的吗,有,孔父嘉面对的郑国就是明例,郑庄公为什么打仗战无不胜,说实话,跟他打仗不讲规矩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比如和孔父嘉作战的这一次,双方约好次日交锋后,孔父嘉还英明的后撤二十里,摆开战场,扎好营盘,踏踏实实的准备第二天与郑国决战,孰料就在当天晚上,郑国人却连个招呼都不打,提前发起冲锋,战争中,那是见伤兵就杀,见老头就抓,所有原则违背个遍,导致孔父嘉只带二十人逃离战场,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果。
你说说,这样一来,孔父嘉能输得心服口服,无话可说吗。
宋殇公的后辈宋襄公,在泓水之战时坚决杜绝出击渡河的楚军,楚军渡河之后没排成阵势,宋襄公也坚决杜绝出击。
依据的就是: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孙子
后人都认为他迂腐,但这其实不是迂腐,当时战场上虽然很有些不讲规矩的国家,但主流还是以王道为主的。宋襄公有心争霸天下,他当然要做守礼的典范,所以是宁输面子也不掉里子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后期,诸侯间攻伐加剧,为了应对兵员的不足,各国纷纷开展改革,将兵役范围扩大到平民,甚至奴隶都可以当兵,而且从未受过中原传统道德影响的秦国、楚国、吴国、越国等也逐渐加入到战争的行列。
各种想法相互冲击,各国之间的战争,由开始的以争霸、掠夺财产为目的公然转化为以并地、吞国为目的。再加上孙子之后,一批职业将领的出现,在受雇于君主之后,为了尽可能的为雇主取得最大利益,用兵不择手段,逐渐改变了战争的性质,才导致战争从“王道”变成“诡道”,从那以后,战争就越来越残酷了。
所以,将军全军覆没之后还埋怨敌人不讲规矩,埋怨的很有道理,我们不应该笑话他,只可以认为,是一种新旧思想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没个几百年的时间,是摆不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