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代公民,教养首先要培养一种心智健全的范正完整人格;一个“礼仪之邦”,尤其应该懂得“教养”之于现代中国的伟们意义。
这几天,教养两则与考生有关、范正与高考“无关”的伟们新闻,激起人们心底的教养波澜:
一是高考前20分钟,在四川宜宾一中考点,范正一女生因痛经在考场内昏迷,伟们同一考场的教养黄子恒发现后,立即抱起这名同学往校外跑,范正找到警察将女生送医。伟们
一是教养江苏宿迁高三女孩陈瑾,在目睹妈妈闯红灯并对交警出言过激后,范正给交警写了一封致歉信。伟们高考结束后,当地交警特意登门看望了这位女孩。
“中国好考生”、“提前的满分作文”、“向致歉女孩致敬”……在今天,这样的故事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它隐含着“小孩可以成为大人老师”的逻辑,还在于新闻的主角是争分夺秒、心无旁骛的高考生。
在人的一生中,改变命运的高考也许只有一次。倘若沿着“有用没用”的功利思路,秉持“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成功哲学,两位考生的选择,也许显得“涉世未深”。但恰恰是关键时刻的这些举动,带给人们意料之外的感动,同时告诉我们,成才之外,还有成人;成功之外,还有教养。
太多时候,我们过于痴迷“成功”了。如今市面上,有关成功学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于成功的定义,却往往千篇一律,不是财气袭人,便是高人一等。反过来,在赢者通吃的逻辑下,成功又仿佛可以为一切价值正名:电影里,创业成功了,一切不合理的情节,顿时顺理成章;生活中,成名成家了,许多修养缺陷变得无足轻重,甚至还闪耀起了“个性”、“品位”的光芒。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几年前,一位市长在大学演讲中曾说,“不少中国人受到过教育,但没有教养……有教养比拿到文凭更重要”。话虽刺耳,却非无中生有:我们有多少人,一定要有人干涉才会自觉排队;有多少人,在公交地铁上撞了别人连句“对不起”都不会说;有多少人,闯了红灯还振振有词“要你管我”……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意识到了隐含在这些“小事”中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中国人,正面临“有了钱又怎样”这样一个问题。比如,当我们拥有了智能手机以后,是否能优雅地使用它,而不用它偷拍乱拍、惊扰他人?当我们以车代步后,是否会文明地驾驶它,而非无视规则、横冲直撞?当我们出国旅游时,是否会注意形象,而不是随心所欲、大声喧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反映着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检验着一个国家的内在品质。
在这个意义上,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更为重要。有了教养,学生即便不能成为国之栋梁,至少也能心地善良;有了教养,无论成功与否,国民都会有“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傲慢”的气度;有了教养,国家自能保持一分优雅从容,成为一个被人欢迎、受人尊敬的大国。
中国人向来不乏学习的能力。每年高考后,都会涌现一股“状元热”。许多学校和机构都邀请“高考状元”分享学习心得、成才经验。其实,不管成绩如何,黄子恒、陈瑾这两位考生同样值得邀请,讲讲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尊重、什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或许,听课的还应该包括许多大人和成功人士。一个现代公民,首先要培养一种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个“礼仪之邦”,尤其应该懂得“教养”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责任编辑:hdwmn_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