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推出的小手艺聚焦年轻手艺人故事的微纪录片《青春手艺人》经过一年陆续更新,用30集的情怀青春篇幅为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增添了新的鲜活的青春故事。
《青春手艺人》聚焦三十位个性化、手艺时代年轻化的人赋手艺人,他们从传统手艺中汲取养分、村振承新重塑手艺生命力。兴传节目关注青年手艺人与传统手艺碰撞出的文化新意,赋予乡村振兴旺盛活力的小手艺表现,展现当代青年不负青春与时代,情怀青春以创新与匠心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手艺时代时代华章。
青年人的人赋文化传承反哺
微纪录片《青春手艺人》在讲述手艺人们与历史、今日对话的村振承新过程中,也让观众看到他们如何用手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兴传用所学所会反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出贡献。小手艺
在皮革上雕刻出不同的图案,缝制成生活用品或装饰品,这是手艺人乔雪的爱好,也是她的事业。在妇联的帮助下,她在家乡建立了手工扶贫车间,从做单子、发工资的授人以鱼,到技艺传授的授人以“渔”,她用手工技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生动的案例。
以道明竹编经纬编织法为基础,手艺人杨隆梅将竹编做成了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艺术品和艺术装置,并将生态环保绿色又节能的艺术景观作为旅游特色引入乡村。既是古村落与竹编艺术的灵动交互,也是杨隆梅塑造出的乡村新形象。在竹艺村文化滋养下成长的她,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着人杰地灵的乡村。
劈伞骨、穿伞、糊纸、刷油,一把余杭纸伞就这样在刘伟学的手中诞生。凭借热爱和真诚,他请回本土老手艺人,一步步让余杭纸伞登陆电商平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展台,他为本土乡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
节目抓住“非遗、青年、国潮,乡村振兴”的关键主题词,见证一位位手艺人将热情化作动力,将传统文化化作乡村振兴的养分。他们用手工艺改变乡村风貌、回馈乡村,用新业态滋养乡村、繁荣乡村,身体力行为乡村的美好变化添砖加瓦。
青年人的文化传承担当
如今,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大量优秀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甚至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风险。但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敢于接下传承的重担,高举责任担当,迎接传承创新之路上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别人眼中只会出现在节庆日子里的狮头,在彩扎佛山狮头手艺人欧琦辉看来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扎的是气节,扑的是脊梁,写的是春秋,装的是锦绣”,为了留住这一份手艺,她用4年学习制作手艺,又用10年精进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5700片甲片,一千多个配饰,三十五斤的重量,十四个部件,将近一年的打磨,这是“90后”中国盔甲制作手艺人潘刚峰的日常,他用自己细腻的付出对话盔甲,因为他相信,每一套盔甲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温度和自己的智慧。
“一寸缂丝一寸金”,用“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完成一幅缂丝作品,“90后”缂丝手艺人郭飞习惯了静心端坐,把自己的青春刻成了丝线绚烂华丽的色彩。
谈起翻糖的起源和中国传统面塑技艺,手艺人周毅滔滔不绝,作为第一个获得“国际蛋糕界奥斯卡”Cake Masters殊荣的中国人,他以中国传统面塑技艺为魂,以西方的翻糖工艺为载体,用年轻化的表达手段,创作出了众多令人惊艳的国风艺术人偶,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经典和中国人亘古不变的精神风貌。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青春手艺人》让主角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故土的热爱因传承而得以闪耀。这份因热情、讲述而被见证和向往的情感也得以被滋养,在更长久的时空中给更多青年人带来职业选择的丰富,给更多老手艺带来后继有人的希望。(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