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顺应科学发生于中国环保部门与美国大使馆之间有关首都北京空气质量的别把监测标准之争,引来了热烈关注。空气当中国还在向现代化的问题目标高歌猛进,城市民众逐渐把私家车作为日常必需品之时,政治空气———这样一个原本很难进入人们视野的顺应科学无形之物,终于开始成为一个问题闯入大家的别把脑海。
当空气质量成为一个问题之后,空气紧接着便应该是问题如何解决,但事情却并没有这么简单。政治由于上述两家机构采取的顺应科学标准不同,导致的别把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的大相径庭。
例如美国大使馆发布“有毒害”的空气空气指标时,北京气象部门的问题空气质量级别则是“轻度污染”。而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中国环保部门对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的政治监测标准是PM 10(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美国大使馆采用的标准是PM 2.5(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从科学的角度而言,PM 2.5颗粒更细更容易进入到肺的深处,对健康影响也更大一些,所以PM 2.5的监测标准应该更科学,也更符合保障健康的标准。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况,不少北京的年轻人开始每天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安卓小软件来获取和传播美国大使馆采集的空气质量监测报告。这也使得一时间,原本作为空气监测权威机构的中国环保部门受到了不少质疑和责问。而颇令人玩味的是,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在微博中也以“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哲学进行辩护:“目前,PM 10的防治还是主要矛盾,大颗粒扫除了治理小颗粒才有意义。”言外之意,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进度还处在发达国家的某某阶段,这一官方的习惯性辩护手法用在空气问题上,的确有点让人忍俊不禁。
在绝大部分普通都市民众的眼里,空气质量问题归属于一个生活健康议题,虽然这一问题的由来是和经济发展与个人生活水准提升有着密切关系,但很少有人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被政治化。然而,在环保部门的眼中,城市空气质量的问题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层面的统计问题。例如,北京给自己设定的蓝天数目标是274天,也就是说274个蓝天是一个行政任务,解决不了,那就是行政不达标。而眼看着今年北京的蓝天日目标无法完成之际,美国大使馆又跑出来公布自己的数据,这无疑让北京相关部门的压力倍增。而随着相关部门遭质疑、出面辩解,整个过程也就成功将一个科学问题给政治化了。
好在这样的情况没有一直持续。11月16日,中国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于16日起开始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届时将考虑把PM 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空气质量问题终于从政治范畴折回到科学范畴。
当然,在避免了将空气问题政治化之后,当务之急还在于尽快对空气污染问题进行治理。毕竟,一旦按照PM 2.5的标准进行监测,据闻将有八成的城市会被贴上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标签,无论从尊重科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维护民众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升空气质量,让城市人吸上一口清新的空气,真的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责任编辑:hdwmn_c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