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上海发展的宋代时线索,
描摹上海的上海水里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还泡文字,
将大上海的答案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丨闵
终成“上海”,行情
这是宋代时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上海水里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还泡今天,答案你将听到的丨闵是《渐次东进的三条海岸线》之《宋代的海岸线》……
古代上海地区的海陆变迁,从距今几千年前冈身形成,行情一直到后来几条海塘的宋代时修建,海岸线逐渐缓慢地向东南推移,上海水里数千年来上海大致存在过三条海岸线,还泡今天带大家了解第三条:
第三条:宋代的海岸线(960—1127)
考察宋代上海的海岸线,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
一个角度是嘉庆《松江府志》说:“南跄浦顾彧旧志在上海东北三十六里。其支流为东沟浦、西沟浦。”又说:“椿树浦在南跄浦东,江苎浦在椿树浦东。”“南跄浦”是吴淞江南岸支流“十八大浦”最接近海口的一个浦,按照郏(jiá)亶水利书,其外侧还有江苎浦和烂泥浦,说明11世纪70年代,海岸线应早已达到今高桥、高行和横沔一线以东。
另一个角度可以考察浦东的海塘建设,浦东最早的一条海塘是古捍海塘。公元8世纪前后,海岸线推进到北蔡、周浦、下沙、航头一线,沿海人口逐渐增加。至唐开元元年(713),才有完整的海塘在民圩土堤的基础上重筑,后人称之为古捍海塘。
据《南汇县志》《南汇水利志》记载,南宋乾道八年(1172),为保护当时华亭县沿海下沙、浦东等盐场免遭海水侵害,筑成了内捍海塘,又称里护塘。南宋乾道八年华亭知县邱崇筑里护塘,今浦东新区惠南地区成陆,明人曹印儒《海塘考》说这条塘身到明“成化中颓废,巡抚毕亨益增其旧及里护塘”。说明宋代海塘在明代又经过了原地加固,而同时修缮的里护塘则至今遗迹可见,为当地人所熟悉。即北起今高桥以东,南经川沙、南汇、奉城以迄柘林的一线。
近几年来,在里护塘内侧如大团镇等地曾发现散布着的北宋至元代的瓷片,三灶等地也发现了北宋和南宋早期的陶片。有理由推断,这一带成陆不迟于北宋初年,南宋乾道(1165—1173)时就成了海塘的岸线,岸线前沿地带和现在相差不远。
宋至明代太湖下游水系示意图(据《吴中水利书》诸州县图绘)
宋至明代太湖水向东泄水与海岸线示意图
三条海岸线参差不齐地向东延展,揭示了上海海陆变迁的过程,说明至少在宋代,上海的陆地全区,就已经大致形成今天的格局,而不是有的人说的“上海那时还泡在水里”。
作者:仲富兰